NO.1|壹
疫情之后,随着法院的一则公告,又一家建筑巨头宣布轰然倒下。
通过公告,大家可以看到,南通一建这个曾经作为建筑行业响亮的品牌,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它的破产令人唏嘘不已,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给人带来些许的猝不及防。
天眼查信息显示,南通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8年12月,注册资本为17256万元人民币,如今的法定代表人为葛玉兰。截止破产前,南通一建具有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已发展成为集房屋建筑、房地产开发、市政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施工企业,拥有7家控股企业。建筑工程项目遍布上海、北京、天津以及本省的南京、苏州、无锡、淮安、南通、徐州等地。
虽然南通一建的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公司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根据天眼查查询信息显示,南通一建法律纠纷非常多,目前有 39条被执行人信息,89 条失信信息。包括葛玉兰在内的公司主要高管,累计收到 104条限制消费令。不仅如此,南通一建的法律诉讼达到了537件。
NO.2|贰
一、为什么突然倒下了?
1、南通作为建筑之乡之一,可以说南通的工程公司都很厉害,但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是。
2、如今的建筑业竞争激烈,价格战导致中标价越来越低;此外还要垫资,而人工、材料等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在这两头挤压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岂有不死之理?
3、疫情短期内对建筑行业冲击巨大,加上经济下行,企业生存艰难。
4、整个南通建筑业产值波动较大,如2019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7%,较前三季度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分县市区季度间同比增幅波动更大,一些中小建企承受不住起伏抢先倒下了。
5、南通一建作为民企中的一员,面临和其他民营建企一样的窘境,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有限,银行的担保方式估计也是些优质资产抵押,剩下的都是些融资成本很高的非银行借款等不正规的渠道。而工程做完了,手里却是一堆应收账款,商票这些的,运气好的,还能贴现,贴完以后还要缩水一圈,运气不好的老老实实等着吧,资金链迟早要断。
6、如今是一个央企、国企强者恒强、大者愈大的时代,很多中小民营建企已经被挤压的无生存空间。
7、企业自身管理架构存在不足以及转型不及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8、从上面诉讼方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南通一建破产前已经处于官司缠身的状态,已经无能力/精力去组织经营管理项目了。
二、企业破产后债务怎么办?
企业破产后,也并不是一文不值。比如企业的资质、专利及软件著作都属于无形资产,而这些都可以在市场上实现折现。特别是这个资质非常重要,甚至是你企业准入市场牌照,相当于敲门砖。所以有的时候,资质还是比较抢手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法院会宣布债务人企业破产?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企业到期无法清偿债务,又不具备法律规定的不予宣告破产条件的;
2、企业被依法终结整顿的;
3、整顿期满,不能按照和解协议清偿债务的。对于公司破产时的债务问题,首先应当以公司的破产财产来实行清偿,如果不能清偿的,则债务消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三、民营建企出路在何方?
上面说了一些客观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营建企就可以忽略/逃避自身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常说:不能改变,那就去适应。所以民营建企现在要做的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历史前进大潮中如何积极去应对和适应。以下是通哥给民营建企的几点建议:
1、企业要深化自我改革。
说到这里,通哥不得不提,同样作为南通的建企,南通四建集团为代表采取投资者、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架构,改革创新股权流转和股东有序进退出机制,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股权进退出机制的改革,简言之就是“人在股在,人走股退”,打破了股权世袭制,让股权始终掌握在公司在职在岗的骨干人员手中。让年轻人看到发展希望,从制度上保证建筑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二是以南通二建集团创新的项目模拟股份制,把公司法规定的母子公司体制,延伸到子公司对项目部的运作上,极大地调动了项目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2、走联合承包的路线。
上面已经提到了,如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绝大多数被央企、国企垄断的现实,地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如何破解困境?这个时候我觉得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比如大家都知道,像承接轨道交通、高速等项目,企业必须有相应的资质。而要申请相应的资质,又必须先有相关的业绩,这“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难倒了一大批建筑企业。因为即使你有很强的施工能力,拿不出资质来证明,说破天也没用。
这个关键时刻,就看出地方政府的担当了:比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用明传电报的形式,提出省内建筑业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行联合承包的试点的要求,使地方企业有机会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为今后申报资质打下了基础。苏州两家企业已率先受益,与央企有关企业组成联合投标中了苏州地铁五号线项目。
除此之外,民营建筑企业也可以在区域经营乃至于海外市场开拓上,联合央企、国企等巨头们一起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上面提到了,如今工程的中标价本身就已经很低了,那么在相同的低价下,你企业对于项目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的企业生存空间的大小。而对于项目管理这块,一定要采取互联网信息化的手段。
比如由基建通研发的项目管家AI: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项目智能管理,打造最接地气的数字化AI管理平台。助力基础设施项目实现进度提升10%、安全事故减少10%、材料超耗降低10%,彻底实现颠覆传统基建。
4、积极掌握信息化,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新基建的到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众多建筑企业开始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已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BIM、5G、 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NO.3|叁
当前需要建筑业企业破产重组、破产清算的背后,本质是地方城投债暴雷了!许多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许对城投不是很了解,对城投债更是陌生,觉得离我们很远。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1、关于城投
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简称,是全国各大城市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起源于1991年。这个融资平台是指我国各地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建设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了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并且将融到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2、关于城投债
那么上面提到的这些以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企业债或者是中期票据,就叫城投债。截止目前,我国城投债存量余额约8万亿。此类城投公司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或者国有独资性质的公司,因此属于带有政府性质的特殊市场经营体。
从这你会发现,虽然发债的是公司,但是背靠的都是政府,有政府的信用做背书,这也是我们大家常说“城投信仰”。对于城投债的概念大家清楚了,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这是什么产品。而实际上你在银行买的理财和保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打包成理财产品投向了城投债。
3、城投公司可以破产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文件。2018年9月13日,中办、国办最新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清偿能力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坚决防止‘大而不能倒’,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看清楚了吗?中办国办发文,允许严重资不抵债的城投平台破产。
所谓资不抵债,就是公司的资产清算后不能偿还债务,即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如果再加上严重的话,资产负债率应该超过120%或者是150%以上。正是因为这份文件,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城投们的头顶。基本上没人敢去触碰这个红线,不要说负债率超过100%,就是超过70%都会很谨慎。按照银行的标准,负债率达到70%以上便很难拿到贷款,这是一条“隐形红线”。因为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贷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城投是允许破产的。但是,理论上允许破产和现实还是有区别的。这个从2011年、2013年、2018年等城投出现信仰危机时,都在相关政府部门努力下最终度过了危机,所以从大概率上来说,城投还是金身不破。
比如呼经开违约事件,据最新消息,呼经开已经筹集5亿资金,但需要还的金额大于5亿,在有关部门的沟通下,投资者答应先还5亿,剩下的呢?限期3个月慢慢还,据说当地政府正在卖地筹措。所以你看,理论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从上面的河南省建设集团来看,现在进入破产重组程序,相当于已经进入倒计时了!理论上如果没有人愿意接盘,那么最终也要走破产清算之路。毕竟从其资质方面来看,一个特级的都没有,其次就是人员、技术方面也不是很突出,唯一的优势就是背靠政府及政策支持,不过由于其负债率不是很高,所以大概率是会有人接盘的。而对于艺术家园这种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只有进行破产清算这条路。
4、城投出现大面积信仰危机,怎么办?
当然了,我们退一万步说,即使万一城投债真的出现大面积信仰危机,国家会怎么呢?
1、货币增发(简单粗暴);
2、增加新的税源(比如房产税之类的);
3、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这一政策我们一般都常见;
4、出售地方资产还债(比如土地之类等);
5、混改、债转股之类的(在不丧失控股权条件下,卖股份补窟窿);这个我们经常可见,包括之前的文章也谈过。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办法,城投债还是目前相对来说最稳妥的。不过城投债如果出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和P2P爆雷相比,如果P2P爆雷是手榴弹的话,那么城投债出事则是核弹!
建筑业企业不好做,大家且行且珍惜!